 
  隨著可穿戴裝置的快速發展,宏碁為了世界大學運動會開發了一款新設備。該設備需要追蹤活動並將數據同步至移動客戶端。同時,我們嘗試讓監測體驗變得有趣。通過遊戲化設計,使用者將在應用程式中扮演虛擬化身。
產品名稱: LeapWare
    發行公司:Acer
    工作範圍:UX Design
    發佈平台:IoT裝置、iOS、Android
    上線時間:2017
因為Acer已經不是第一次製作穿戴式裝置,所以開始必須先從兩個方向確認。對外這個產品要滿足使用者什麼需求,有什麼目的是應該達到的。為此我們選擇快速地收集競品相關資料,確認使用者對現在市面上穿戴裝置的期待是什麼,以及有哪些應該避免的選擇。對內則是定義產品的定位是什麼,在策略上有什麼要注意的。在訪談完利害關係人後,才開始進到產品規格討論。就算在概念提案階段也必須頻繁與產品經理、專案經理密切溝通,並確保大家以相同的目標進行開發。
 
  b>硬體上的限制: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硬體上的限制,在考量成本、電量、體積後決定採用單點的觸控。將面板切分成五個區塊,再依據觸碰到的區塊反應。不過在使用者已經習慣電容式觸控面板,使用滑動的方式操作介面的時代,選擇其他體驗方式無疑是非常大的冒險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我想到以前大學設計自動化實驗的經驗:透過測量起始點與終點判別使用者手勢。如此就可以透過這個機制建立四向的滑動手勢,再加上原始的五點觸控,就可以在直覺的操作體驗下使用裝置。
    
不過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個硬體挑戰-刷新率。穿戴裝置使用的並非耗能的高階晶片,容易造成畫面在運算時延遲。在維持滑動的體驗下,解決低刷新率我們提出兩種解法。一是將接下來要播放的陣列先行記錄於裝置中,小螢幕的好處是不需要跟著手指位置,也就意味著不需要即時運算。只要判別完使用者的指令後,像是播放過場動畫一般(該方法也確實被大量運用於遊戲機當中)。再來就是提出互動原則與介面設計的規範給視覺設計師,確保這些圖在跑動時可已經準備播放。
    
法規上的限制:當時與運動數據相關公司簽訂許多創新的追蹤功能。其中有許多是透過HRV(heart rate variability)演算的成果轉換成血氧等數據,不過因為每個國家FDA法規不同,不是所有數據都能使用。為此我們必須針對所在地解鎖不同功能,並保留適當彈性因應後續法規變動時線上更新。
 
  設計總共分成三個階段進行:一是方向制定以及初步的提案,提出裝置與APP端後續設計邏輯。接著才會開發Wrireframe,定義每一個關鍵頁面的編排。最後則是串接這些頁面,行程可供所有人依循的流程圖。
    
提案階段在我們的工作流中專注的不僅僅只是風格跟樣式的定版,其實是要確定後續互動邏輯以及視覺設計師進來之後應該要符合的Design guideline。必須列出不同提案的互動差異,希望客戶如何理解以及進入。
    
接著會快速產製主要功能的Wireframe,到這個階段才會真的把接下來的工作視覺化。對互動設計師是確保整個產品的主要架構。對視覺設計師可以正式視覺規劃,以這個案子而言視覺設計師開始繪製手機版首頁的Avatar提案。而對PM以及RD都可以進到可以開工的階段,一方面確保與SPECs的一致性,一方面提早前端開發的時程。
    
最終我們公司選擇使用Visio將所有流程串聯成可視化的文件,如此可以讓所有專案成員都可以有所依據並直接針對流程討論。
    
最後我們的產出包含穿戴裝置外,也提出支援Android以及iOS的配對軟體。
    
 
我很喜歡用這個案子做為其中一個代表作,在大型電腦公司很少有機會像這樣從零開始打造產品互動體驗。很多案子都還是以公司主要產品為主,只要身為主要產品就代表他有他的歷史包袱,有他的限制以及賴以為生的商業模式。另一方面,公司也願意提供足夠的資源讓我們使用。當下建立一個扁平的跨團隊專案,在執行上可以快速的討論以及迭代,確保每個人的意見都能被接納的工作環境。